欧美午夜精品久久久久,手机看片928,美女性爱视频免费看,久久人人97超碰a片精品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行業動態 > 互聯網+三農,且行且近

互聯網+三農,且行且近

發布時間:2015-11-30 點擊次數:5561

  “十三五”規劃建議提出,要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發展物聯網技術和應用,發展分享經濟,促進互聯網和經濟社會融合發展。農業農村是經濟社會的重要一環,三農領域“互聯網+”發展的情況如何,又面臨哪些待解難題——
 

  生產: 打開智慧農業的“千里眼”
  在安徽省宿州市埇橋區,農技員用上了“千里眼”來“聽診”農情。當地農業局與農業信息化提供商拓普云農公司合作,開發出預警監測系統,由墑情傳感器、苗情災情攝像機、蟲情測報燈、作物生理生態監測儀等組成。對作物進行實時遠程監測與診斷,提供智能化、自動化管理建議。
  農業信息化的第一步是要把與農業相關的信息變成在線化、可加工的數據。這是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必須要補上的一課。農業的對象是動植物,以傳感器為核心的物聯網、互聯網支撐成為關鍵。“3年前,我在以色列看到葉綠素檢測傳感器。如今我國企業已在包括葉綠素、葉面溫度等生物本體的檢測傳感器開發上,擁有了自主知識產權。”農業部副部長余欣榮說。
  互聯網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日益廣泛。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六師105團1萬畝棉花基地應用精準生產物聯網技術,實現每年節水40萬立方米,節肥40噸,節藥6.4萬元;重慶市原種豬場采用智能豬舍與母豬自動飼喂系統,每年節省人工成本20萬元。隨著國家農業物聯網應用示范工程深入實施,426項農業物聯網產品、技術和應用模式已應用到農業各領域。農業監測預警、農產品和生產資料市場監管能力明顯提升。
  在農業整體比較效益低、以小農戶分散經營為主的情況下,智慧農業發展面臨資金難題。記者了解到,一套物聯網設備,因其核心傳感器的不同,價格從一萬元到十幾萬元不等。目前試點區域的物聯網項目采用政府補貼、企業投資的投入辦法,各企業的投入產出比有所不同,即使有補貼,也只有少數企業能在短期收回成本。一些農民合作社上馬物聯網項目后,大多需要3年以上才能收回成本。
  面向需求、簡便實用是解決農業物聯網發展難題的關鍵。中國工程院院士汪懋華走訪企業時一再叮囑:“設備不要太復雜,不是越高端就越好。一定要把系統價格降下來,才能有更大的市場。”農業部宜興農業物聯網水產示范中心,在5年內,從實驗室概念型產品到成熟的商業應用,一共研發了三代產品,“電路、通信、模型”等模塊總計改進了上百次,大部分都是為適應當地環境特點和農民操作簡便要求而進行的改進。

  營銷:電商風口的肉蛋果菜
  阿里巴巴、京東等平臺型綜合電商持續擴大村級服務站的版圖;農商1號、愛種網等農資電商讓農戶足不出戶買農資;順豐優選、優菜網等生鮮電商滿足了城市消費者的嘗鮮需求;一畝田、云農場等B2B類農業電商則持續帶動了農產品產銷對接……盤點“互聯網+”的各大風口,農業電子商務發展都很迅猛。
  當前,全國農產品電商平臺已超過3000家,2014年農產品網絡零售交易額突破1000億元。今年1至9月,僅生鮮類農產品網絡零售額已達380億元,超過去年全年總額的1.5倍。阿里研究院預測到2016年農村網購市場總量可能突破4600億元。種子、化肥、農藥等農資電商平臺迅速涌現,休閑觀光農業和民宿電子商務異軍突起。農業電子商務的發展,創新了農產品流通方式,重塑了農業產業形態,跨區域電商平臺與本地電商平臺共同發展、東中西部競相迸發、農產品進城與工業品下鄉雙向互動的發展格局正在形成。
  不過,農業電子商務發展仍處在初級階段,面臨著基礎設施條件差、標準化程度低、市場秩序不規范、誠信體系不健全等困難,亟需采取有效措施來解決。“今天網購的橙子挺好吃,下次買的可能就不一樣了,因為采購的可能是隔壁村莊種植的。”中國優農協會副會長張利表示,不少農業電商生產標準化程度不夠。業內認為,農產品生產標準和質量標準缺乏統一對農業電商健康發展形成障礙,農產品的產品標準、包裝標準、質量標準等制定不夠。
  “鼓勵綜合型電子商務企業拓展農業電子商務業務,扶持垂直型農業電子商務企業發展壯大,推動電子商務企業適當降低農業電子商務門檻,引導有條件的傳統農產品流通企業和農業生產資料生產經銷企業發展電子商務。”農業部、國家發改委、商務部三部委日前提出落實支持農業電子商務發展的用地、用水、用網等政策,建立健全適應電子商務發展的多元化、多渠道投融資機制;到2018年,農業電子商務基礎設施條件明顯改善。

 

  生活:60萬個行政村連成大網
  “益農社既能代繳手機費,也能在網上買日用品。”看著信息員送到家的肉松餅和衣服,浙江省遂昌縣姚埠村農民朱秀很是感慨。翻看姚埠村益農社的記錄本,記者注意到,有村民繳納電話費的,有申請小額貸款的,也有低保代辦的。益農社能提供25個政府部門的138項政務服務、60多家企業的52項市場服務。益農社信息員袁潔玉說,益農社收益來源于政府購買服務和商業服務提供商的傭金,農民不用多出一分錢。
  “互聯網+”走進農村的重點并不在于農民消費了多少寬帶、智能手機,而要通過“寬帶鄉村”為農民提供遠程教育、醫療保障、金融下鄉等服務,實現信息化手段與民生消費需求的有效結合;要讓信息技術嵌入農業農村的各個領域,帶動種養殖結構調整和農民生活方式改善。
  益農社是農業部實施的信息進村入戶工程載體,主要提供三大類服務:一是政策技術咨詢等農業公益服務,二是水電氣繳費等便民服務,三是農產品電子商務、農村物流代辦等。目前,信息進村入戶22個試點縣建成的益農信息社已覆蓋試點縣行政村80%以上。按照農業部的規劃,明年覆蓋到所有省份,到2020年基本覆蓋到所有縣和行政村。
  采訪中,一些省份的農業部門反映,國家提供了300萬元的引導資金,省、市、縣也爭取了550多萬元資金支持,但由于村級信息服務站數量眾多,在系統開發、日常運營等方面投入較大,還存在資金缺口。
 “要探索公益性服務與經營性服務結合的發展機制。只有益農信息社增加到一定的數量,才能降低運營成本,反過來吸引更多的企業。”承擔河南省信息進村入戶工作的運營商、農信通集團董事長李勇說,政府部門負責公益資源整合,提供公益服務,協調建好信息高速公路;運營商負責村級信息站的建設和運營;服務商,包括電信運營商、生活服務商、平臺電商等,負責提供各類商業服務,通過市場規模獲得收益。
  浙江遂昌探索了“政、企、社”合作的路子,本著“不靠政府給錢、不向農民收費、不增企業負擔”的原則,已將大量的政務服務、市場服務整合到益農信息社,成為農民的信息服務超市。嘉言民生事物有限公司與當地政府部門合作,把村級便民服務中心打造成了升級版的益農社,在原本單一的政府行政服務基礎上拓展公益服務和商業服務。
  “推進農村信息化要有開放的心態,只要對農民有利,我們都歡迎。要以農產品和農業生產資料為重點,組織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電商平臺對接,既把本村的優質農產品賣出去,也要讓農民買到質優價廉的生產資料。”農業部市場司司長張合成表示,要通過信息進村入戶,最終將把全國60萬個行政村連成一張大網,形成農村大數據,提高政府的決策能力和水平,向農戶精準推送信息。
  來源:經濟日報

微信掃一掃 資訊早知道


推薦產品更多>>

浙江托普云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2024 http://www.a42v.com/ all rights reserved GoogleSitemap
聯系電話:0571-86056609 86059660 88971438 傳真:0571-86059660
備案號:浙ICP備09083614號

浙公網安備 33010502001399號